导读:本篇文章首席CTO笔记来给大家介绍有关如何做人工智能教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人工智能”很流行,教师该如何走进“人工智能”?
一说到人工智能大部分的80后,90后应该感受比较深刻,人工智能作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一个技术,承载着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梦想。作为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覆盖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手机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那作为教育这一块也不会疏忽人工智能的运用,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师也应该要走进“人工智能”,利用新的技术和教育方式来做好更好的教育课堂。
人工智能其实是属于现在流行的一个趋势,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定事物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以最吸引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传达新的知识,这会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最实际的是可以让孩子在有效的空间里面看到最真实感受力、最好的画面。这样带给孩子不仅仅只是教育更是现代教育本身的样子。
由于现在的教育在潜移默化,转型中甚至改革中,那么作为教师特别是70后,80后的一些老教师在接受以人工智能为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培训的,如果一位教师在不会利用相应的电子人工技术来完成相应的教学,那我想现在很容易会导致孩子比较厌倦这样的课堂,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方式,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比较厌烦,甚至会厌学。
教师想要走进人工智能所要做的第1步,就是学习就学习,更先进更流行的教育模式,再通过实践的摸索,然后让孩子能够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只有通过这样最直接的方式让教师走进人工智能的课堂,作为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也应该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获知新的知识,以此来提升自己,并给学生带来更好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什么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
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火热,人工智能教育也随之兴起。但是对于如何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很多人一定是一头雾水,STEAM教育、创客教育、编程机器人教育已经让很多人搞不清楚如何区分了,而人工智能教育则又以“飞一般的速度”进入到我们的课程里面。那人工智能教育到底能改变什么?
一、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
人工智能教育,简称:智能教育,AI教育,是指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的全民智能教育,涵盖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二、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师的价值
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赵勇教授指出,传统的教育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首先去发现学生拥有什么特质,然后帮助他发掘出来”的教育方式会解放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再是教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实现人生价值。教师的工作会更以“育人”为重。相应地,教师要从面向知识体系的传授,转向面向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的情境化运用能力是教师所应关注的核心和重点。
这需要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教师知识性讲授功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培育学生能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协同、知识迁移和运用,从而发展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教师的陪伴、组织、督促、检查,对学生自主学习非常重要。今后的学习形态一定是学生线上学习,实践领域问题解决导向的项目学习,教师线下的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而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形态。
三、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现在市面上的人工智能教育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AI测评和AI助教。
测评很简单嘛,就像你做心理测试题一样,先做题,然后心理学家根据你的答案对你进行分析,为你提供服务或帮助。
教育里也是一样的,孩子先做题(这个题目可以是AI的题库,或者是老师自己导入系统的题,还可以老师和AI一起组试卷),做完题以后AI改卷,根据孩子的答案,生成专属于他的分析报告,这样老师一看就知道孩子哪里不好,哪里好,是不是方便多了?对家长也是一样。
AI助教也很简单,功能比较多,就拿错题本来说。
以前错题本就是本子,都要自己手抄或者剪下来贴上去,麻烦不说,还会出现遗漏,AI出现了,你每次错题它都能自动给你存下来,还会推荐同一类型的题目给你练习,直到你会为止。
人工智能教育对于传统教育来讲,正是“以其所长,补之所短”,人工智能教育会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教师和校长等做辅助或者决策性的分析。将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捷,将是教师、校长们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教师也许会出现,它和人类教师有何区别·?
人工智能教师也许会出现,它和人类教师的区别:
1、人工智能教师没有主观感情
人工智能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感情,人类教师最大的特征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观情感。面对学生,人工智能只能做到对知识的教授,无法做到对学生人格的教育。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教师没有人格的判断标准,当学生遇到不会的知识的时候,人工智能教师能够快速地给出学生解题的步骤,但是对于学生的困惑究竟出现在哪个环节没有明确的认识。而人类老师刚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知识,还可以在教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我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教师有与人类教师最大的区别所在,一个可以解决问题,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
2、人工智能教师的知识面更广
因为人工智能教师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工作的,在他的数据库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遇到相对应的知识难题,他总是能够快速地扎找到对应的答案与解题思路。
从这角度上来看的话,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方面要比人类教师广的多。因为人工智能知识的储存是数据输入式的不需要进行定期的记忆,只要存储在芯片当中,需要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用。而人类教师则不同,对于知识的记忆需要定期的回忆作为基础。知识的储备也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储存量上远不及人工智能教师。
虽然人工智能有诸多的优势,但是教育离不开人的参与,因为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过程,没有了主观评判标准,就不能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我建议可以适当借助人工智能教育,但是不能完全依赖!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如何增升自我?
热点概况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引进的一款头环引发争议。据介绍,此款名为“赋思头环”的产品佩戴在头上后,能监测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情况。有质疑声称该项技术涉嫌侵犯学生隐私。10月31日,涉事公司回应,产品为专注力训练系统,而不是用于监控的系统,不需要长期佩戴。同日下午,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心理暗示作用,学生使用该头环时注意力的确有所提升,目前由于舆论热议,该设备已暂时停用。
各方观点
南方日报:学校与家长联手监视每个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同于把每个学生捆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不允许瑕疵的出现。这样“赤裸裸”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或者被彻底消磨掉了个性,对于学什么都无所谓。前者可怕,后者可悲。
澎湃新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医生,医学伦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像脑机接口头环这种真真假假的东西还会有很多。我想,教育工作者不妨遵守古老而睿智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新京报:长此以往,学生提高自己专注度是靠机器,而不是靠老师的引导,这样会弱化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数据如果使用不当,会侵犯学生隐私。对于这样的创新手段,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提高警惕,加快为“AI+教育”设计应有的操作底线。
深度分析
(一)事件背景
“想象你的眉心有一点柔和的光芒绽放……”当孝顺镇中心小学部分五年级学生戴上头环后,会听见这样的提示音。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上海世外小学、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首都师范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学校。在国内电商平台,这款头环售价在3000元上下。据产品宣传的内容,这款头环是一个专注力量化仪器。脑强科技创始人称,头环能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真实的反馈,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让老师更积极地备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类似于赋思头环这种人工智能产品近年来逐渐走入学校,智慧课堂、“刷脸”认证、作业测评系统自动批改已成为老师上课的工具,但也引来众多家长、网友的质疑,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代替人民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也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点。
(二)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民教师
1.人工智能只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个工具
人不是一台精准的机器,会受到情绪波动、疲劳、学习压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儿童而言,这些负面因素的排解与宽慰是需要成年人参与的,他们需要被理解,而非浅薄的了解;需要共情,而非简单的倾听;需要设身处地的建议,以及言语之中透露的关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灌输,故而人工智能所做的事情,从根源上来说算不上是教育,它只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个工具。
2.人工智能无法进行德育工作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更多的是完成那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复机械的工作。但是有些工作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完成。德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一项需要创造力的活动,情况瞬息万变,应对的方法也无法提前预估,无法进行创造活动的人工智能在这项工作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了。而且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一项是同理心的激发,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像人类一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这一点还是需要教师来完成。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如何增升自我?
1.充当“连接者”和“创造者”
教育教学活动是面向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工作,而且伴随着大量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互动,这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解决的领域。教师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充当“连接者”和“创造者”的角色上。
2.成为学生成长的激发者和未来发展的预见者
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人与机器等要素信息的有效沟通和连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做出清晰的判断,成为学生成长的激发者和未来发展的预见者。
3.做到差异化和个别化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极大地发挥创造性智能,使“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性工作”成为可能。做到差异化和个别化,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教育生活更人性更幸福。
参考文章
头环监控上课走神:“金箍棒”或“紧箍咒”?
迎接新一天的学习,这些孩子们首先做的不是打开课本,而是点亮头环。上课铃一响,前额、耳后的三个电极,采集每个人的脑电波,分析之后实时显示在老师和家长的电脑手机上。开发者称,借助既有的数据模型,大人们可以时刻掌握学生们的精神状态,谁在走神,立刻暴露。消息一出,质疑不少。有教育专家说,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只是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以此为据指导教学,未免舍本逐末。
新技术确实改变着生活。给贫困生饭卡精准存入补贴、用智能技术帮助残疾人复健、“智慧社区”轻松实现物业公司日常管理的众多功能……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此。然而,诸如用装有GPS芯片的校服避免上课迟到、用表情识别系统判断学生学习状态,这些带有争议的技术尝试,却值得我们投去审慎的目光。值得欣慰的是,技术面前个人自由怎样安放、用户的隐私权应该如何保护、采集生物识别信息是否必要、敏感数据的储存能否让人放心,这些我们曾经聊过的话题,也正在广泛地讨论中,形塑着信息时代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关于技术的边界、权利的范围、个人的保护等,问题不断出现,共识却也在不断形成。
科技离不开伦理的导航,伦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共同助推人类社会的前行。最近杭州法院受理了“人脸识别”第一案。某大学张教授早前购买了当地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按照要求,他在购卡时登记了指纹信息,防止卡片盗用。最近,公园通知他,指纹识别升级为人脸识别,必须登记面部信息才能继续使用。公园是否构成侵权,法院尚未宣判,但技术不能被滥用,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回到监控上课走神的头环运用,与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可靠不同,“脑电波识别”聚讼纷纭,走入课堂是否已有验证和授权?与精专法律的大学教授不同,未成年的小学生们打开头环的一刻,是否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假如自己被数据批评,又是否有能力解释辩驳?一句话,当成年人对技术尚没有全盘把握的时候,将它运用到课堂之中、孩子身上,更需慎之又慎。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最不担心失业的职业,教师可居其一。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这个古老职业的从事者依然会是以人心换人心的燃灯者。毕竟,面对天资不同、秉性不一的孩子,很难用几个指标和一套模型定义和教育。唯有耐心、用心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是教育的魅力,更是我们区别于机器、高扬人性光辉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想要通过技术,为教育找到一根横扫困难的“金箍棒”,或许只能得到束缚人才发展的“紧箍咒”。学习好,学生需要专注力;教育好,课堂更需要吸引力。
(来源:人民日报有改动)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做人工智能教师的相关内容解答汇总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欢迎分享给更多关注此问题的朋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