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首席CTO笔记来给各位分享关于物联网最先爆发的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哪些物联网技术最先走进人们生活
物联网如何走进人们生活
轻触一下电脑或者手机的按钮,即使千里之外,你也能了解到某件物品的状况、某个人的活动情况。发一个短信,你就能打开风扇;如果有人非法入侵你的住宅,你还会收到自动电话报警。如此智能的场景,已不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才有的情形了,物联网正在步步逼近我们的生活。
实现这一切是因为“物联网”里有一个存储物体信息的关键技术叫射频识别(RFID)。比如在手机里嵌入RFID-SIM卡,手机内的“信息传感设备”就能与移动网络相连,这种手机,不仅可以确认使用者的身份,还能进行费用支付、预约参观、实现查询及缴纳手机话费、水电燃气费缴纳、彩票投注、航空订票等多种支付服务。
可见,“物联网”在个人健康、智能电网、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将特定物体嵌入射频标签、传感器等设备,与互联网相连后,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联网系统,在这个网上,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能轻松获知和掌控物体的信息。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上万亿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届时,在个人健康、交通控制、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几乎所有领域,物联网都将发挥作用。有专家表示,只需三到五年时间,物联网就会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联网“寒武纪大爆发”正在来临
■本期观点
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在 科技 发展和 社会 需求的推动下,物联网的“寒武纪大爆发”正在来临。
当前,物联网在各行业数字化变革中的赋能作用已非常明显,气象行业也是受益者之一。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彻底改变气象行业,在物联网设备急剧增加并相互连接的条件下,获取气象数据的渠道将被前所未有地拓宽,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发展密不可分,三者就像打开宝藏的三把钥匙一样,只有同时拧动才能开启宝藏之门。区块链为物联网穿上了一道“铠甲”,可防止气象数据被黑客篡改或窃取。
■本期嘉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明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陈钻
安徽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 李建邦
在距今5.42亿年前,有一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等生物,物种多样性呈爆发式增长——这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至于爆发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因为某些生物(比如著名的三叶虫)进化出了眼睛。有了眼睛之后,这些生物开始追逐捕食其他生物。更为重要的是,眼睛作为一种传感器,能够收集大量数据,而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大脑的学习周期就会加快,从而进一步推动之后的生物进化。
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从进化的视角来看,物联网实际上就是人类 社会 进化出的“眼睛”。《商业内参》(BI Intelligence)今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超过640亿个,远高于2018年的100亿和2017年的90亿。据预测,到2035年将有超过1万亿个物联网器件能在云端保存传感器数据。
物联网的“寒武纪大爆发”正在来临。
物联网的前世今生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说来有些不可思议,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提出最初来源于一款脱销的口红。
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艾什顿在宝洁公司做品牌经理时,发现一款棕色的口红总是缺货,但实际上库存里却还有不少。于是他开始思考:如果在口红的包装中内置一种应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并且有一个无线网络能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那么零售商们就可以随时知道货架上有哪些商品,并且及时补货。“物联网”这个概念由此提出,凯文·艾什顿也因此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了最早的雏形。当时,英国军队利用无线电发射器加上雷达来识别敌军和友军的飞机。2000年后,RFID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物联网开始构建起来。“当我们需要把所有‘物’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出谁是谁,而射频识别技术就是为了解决‘唯一性’问题,为每一个‘物’贴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标签。”张明说。
物与物之间除了要相互识别外,还要能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交换,这就不得不提到传感器了。这个词乍听之下你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事实上我们周围无处不是传感器,比如气象卫星、监控摄像头、无人机等,都可以看作是采集数据的传感器。此外,手机上也有大量的传感器,比如GPS、重力感应器、红外感应器、摄像头、环境光感受器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机其实就是一个物联网集成设备。未来,内置丰富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可以发挥测量仪器的作用,收集气温、大气压和大气潮汐等数据。
除了射频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外,物联网还包括智能处理和嵌入式技术。根据张明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判断,正在迅猛发展的5G技术将成为物联网发展 历史 上的重大里程碑事件,让“万物互联”从根本上摆脱网络环境的制约,极大地降低物联网的建设成本,并使物联网的服务水平突飞猛进。
总之,真正的物联网是由网络连接的感应器自动捕获、分析数据,自行作出决定,需要机器具备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的能力,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的干预。
气象+物联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物联网白皮书》指出,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由2008年的500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510亿美元。在连接数快速增长和梅特卡夫定律的作用下,物联网在各行业的新一轮应用已经开启,落地增速加快,物联网在各行业数字化变革中的赋能作用已非常明显。
气象行业作为大数据的应用者,较早地接受了物联网的赋能。在一些发达国家,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预警、气象预报、气象信息传输和气象服务等各个层面。例如,美国应用物联网技术,已实现全自动地面观测。2012年6月,美国国家天气局成功应用物联网技术研发了无线紧急预警系统。该系统可根据恶劣天气经过的路径确定受影响区域,以此搜寻该区域内所有手机发出的信号,自动匹配发送人群,既提高了预警准确性,又避免了信息扰民。日本气象厅于2007年就建成了基于物联网的地震感知预警系统。
韩国气象厅采用RFID技术来监测天气变化,通过布设无线感应器,建立自动天气系统,实现对温度、气压、湿度、风、沉淀物、降雪、可视性、云层、地表地下温度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和天气系统的追踪,有效提高了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在国内,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气象信息监测、气象信息发布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等领域,并初步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和产品。”李建邦说。
物联网将手机、车辆甚至雨伞等物件的潜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使其一一成为获取天气数据的手段。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很快就将遍布各个角落,这意味着天气数据将无处不在。“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彻底改变气象行业。”张明说,在物联网设备急剧增加并相互连接的条件下,获取气象数据的渠道将被前所未有地拓宽,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
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他都只能观察到事物的某些切面,并且其观察范围主要限于人体感官所能达到的区域。要想获得宏观视角甚至“上帝视角”,我们就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感知能力,让“触角”不断延伸。物联网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让人类 社会 拥有了“上帝视角”,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感知能力,开辟了信息采集的新维度。
如果说物联网是人类 社会 进化出的“眼睛”,那么人工智能就是“大脑”。气象数据当前总量大约为23PB,仅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就达几十个TB。事实上,这样体量的数据已经让气象工作者疲于应对,很多数据的价值根本没时间去挖掘。试想一下,当物联网设备的数量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时,其产生的数据量将庞大得让人难以想象,之前的数据量根本无法与之同日而语。这时,运用人工智能来处理传感器数据几乎就成为唯一选择。此外,如此海量的数据如果全部部署到业务端或本地,那么所花代价将随搬迁数据体量的倍增而呈几何倍数增长,原本已因系统过多而不堪重负的业务单位将雪上加霜。云计算可以将业务系统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部署在云端,而人工智能就可以直接在“云”上处理海量气象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在海量气象数据的“喂养”下,人工智能成长的速度也将惊人的快。届时,“超级人工智能”或许就将出现,这种技术就会变成超级智力。最终,机器的智力会超过人类的集体智力。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三者就像打开气象宝藏的三把钥匙一样,只有同时拧动才能开启宝藏之门。单纯把物物相连的意义非常有限,只有让这种连接变得智能才能将物联网的潜能完全释放出来。”张明说。
然而,物联网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一旦被黑客或病毒侵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具有高透明、可追溯和防篡改特性的区块链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气象数据一旦上链,上链的时间和内容均是公开透明的,且一旦上链便难以篡改,上链的内容也将逐步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可溯源追责,这就为不同机构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了信任基础,用技术解决了信任和安全问题。
“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结合会产生区块链物联网,而区块链物联网可以大幅降低安全风险。”陈钻说,更为重要的是,区块链作为一种交易处理工具对物联网而言是革命性的创新,许多人机交互会被机器间基于规则的交互取代。此外,成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必然有强大的价值主张,物联网中的每一个设备都可以充当独立的商业主体,以极低的交易成本与其他设备共享能力和资源。可以想象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和智能账本等技术,我们可以使得每部气象物联网中的观测设备都转变为拥有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易点和经济价值创造点。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结合所促成的一系列变革将使得物理世界像数字世界一样流动、个性化和高效。
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一词最初是由Peter T. Lewis于1985年9月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黑人议员第十五届立法协会上的演讲中概念化,创造和出版的。
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互联。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扩展资料
7月9日,“十年之约物联网 中国行”媒体团来到中国经济网演播室,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张新生与媒体深入对谈对物联网发展的认识。
物联网发展在国内处于“萌芽期”,在未来的五至十年内将迎来物联网的“发展爆发期”。“过去大家定义物联网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而随之时代的发展,对物联网的理解也随之延伸。
现如今,物联网不仅提供各种信息传感设备的连接、数据获取,同时,利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流动,利用大数据、AI赋予智能。” 张新生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物联网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联网最先爆发的是什么的相关内容解答汇总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欢迎分享给更多关注此问题的朋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