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朋友问到关于如何打破外国物联网垄断的相关问题,本文首席CTO笔记就来为大家做个详细解答,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华为鸿蒙手机系统是如何打破谷歌垄断的?eimkt
真正使用鸿蒙系统的手机还没有发布。
鸿蒙系统是为了物联网而设计的,手机应用只是一个方面。
现在华为手机要打破的不是谷歌的垄断,而是美帝的霸权。如何冲破封锁,是华为面临的更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支持自己的品牌,而且华为确实做的非常好
其次,华为要加大技术攻关,确保自己走在技术前沿
再次,华为要始终保证品质。质量是试金石
最后,华为还要抓住合适的机遇
95%的市场被美国垄断!比芯片更重要,国产操作系统能否翻身?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操作系统的美国垄断,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国产系统的机会是在5G时代,5G时代终端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操作系统又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刻。国产系统是否可以翻身,这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相关生态圈的建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终端操作系统基本上是被美国垄断的,这是 历史 原因。
现在我们个人接触到比较多的操作系统,一个是个人PC的操作系统,用户量最大的是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Mac OS,另外一个是手机的操作系统,主要是谷歌的安卓和苹果的IOS。
这两大类的操作系统被美国公司垄断,已经是客观的现实。相关的生态圈已经非常完备,从硬件芯片到相关的软件的生态圈都已经“牢不可破”,基本上很难有后来者可以打破这种垄断。操作系统本身可能不会很难研发,但是使用操作系统的各类软件实在是太多了,要一一的移植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此外,多年的用户习惯的养成,也使得个人用户很难去接受一个和原来的操作差异化的系统。
目前国内的一些国有政企机构,已经开始了使用国产的操作系统,但是这种行政性的指令很难在个人用户这块得以贯彻,所以国内的各种产品的操作系统美国垄断化也很难得到解决。
现在全球进入了5G时代,终端变革的时间点来到了。
ICT业把互联网分成了几个阶段,可能各种叫法不同,不同基本上都是三个阶段。分别是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个也就是将要来到的是各种物联网产品链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设备的类型非常的多,很多小型的物联网设备本身的硬件能力及其有限,这就使得传统的操作系统已经无法适配,另外一些终端对“云”的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它们的操作系统也需要有所变化。
物联网时代的来临,需要新的操作系统,这就是一个操作系统重新洗牌的机会,也就是中国国产的操作系统的机会。
国产系统的发展,最终还要看生态,在这块,还是比较乐观的。
中国的ICT从2G时代开始,经过了ICT从业人员近30年的努力,还是很有效果的。现在中国的通信制造业在全球已经占到了前列,IT业也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全球都排的上号的公司,电子相关产业也处于全球靠前的位置,从软件、硬件等相关的产业来看,中国有可能,也有能力来在5G时代培育出来自己的操作系统。
目前在国内,相对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目前发展的比较好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华为的鸿蒙系统,这是一个面对5G和物联网的操作系统。
美国的 科技 企业也在发展自己的新一代的操作系统,比如谷歌的Fuchsia。
总而言之,如果是个人电脑、或者是当前的智能手机,很难出现新的国产系统去打破美国的垄断,机会在5G时代,这是中国国产的操作系统的机会。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用户习惯最重要。就目前而言,研发操作系统对我国绝非难事,但难的是如何改变早已习惯了美国操作系统的亿万用户习惯。就像每天习惯饭后一支烟,一旦养成习惯很难戒掉或做出改变。
美国有先发优势,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IT技术的大步发展,研发出一套操作系统已非难事。但怎奈全球和国内大多用户早已习惯了美国的电脑和手机操作系统。加之美国微软和谷歌在早期研发时获得了一些技术专利,这也导致对我们形成了部分虽非致命但却影响用户使用习惯的技术壁垒。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技术信任。二战后,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资金和吸纳的全球人才、积累的 科技 经验,逐渐形成了通过研发划时代的 科技 产品,通过产品赚取大量资金,通过投入资金再研发更多高 科技 产品的良性循环。这种不断的良性循环逐步为他们在全球甚至我国大部分民众心中赢得了美欧日产品是高 科技 、值得信赖、无法超越的形象。而我国属于经济与 科技 的后发国家,短时间内很难获得全球用户的信赖。国外民众对中国从火箭到普通家用电器 科技 含量、产品质量的质疑与怀疑抄袭,国内一些人的舔美就是例证。这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各行业不断突破性发展才能一步步实现。建立信任很难,需要戒骄戒躁。
综上,短期内现状很难改变,除非出现一种如当年横空出世的颠覆性的产品——智能手机iphone一般的全新产品。而我国不仅是这种产品的发明者,而且还研发出了产品的操作系统。二者捆绑,使得全球用户不用不行,才能短期内迅速化解这种局面。
这个要坐等美国禁用,一禁用就不得不用国产,开发系统相信我们已有这能力,只是大家不想用国产系统,国家又不好意思禁用国外系统、
美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建国200多年了。工业化也差不多200年了吧,电视、电脑、手机都是美国人发明的。当然互联网、电脑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也都是美国人发明的。
操作系统也随着终站产品的更新也更新。手机产品2G3G4G主要用的是微软和苹果的操作系统。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几家 科技 公司的发力,在5G手机和网络上占有了半壁江山,国产操作系统也进入了议事日程,目前华为的鸿蒙系统也在研制当中。
操作系统作出来,按目前我国的 科技 实力来说不难,难就难在生态建立。比如微软的应用商店,经常都有应用更新,随时都有新的软件在它的应用商店;而苹果是不开源的,只支持苹果手机自己运用。因此,手机操作系统这一块目前就两家美国公司垄断了。
随着5G的到来,物联网也呼之欲出。目前只要华为的鸿蒙系统能够解放生态问题或者是兼容微软和苹果的生态,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最终打破美国的垄断。真的期待这一天早点降临!
中国依托国内强大市场,国产操作系统指日可待,中国人齐心的特质,很容易把蛋糕 做大做强!人心齐 泰山移 中国加油!
首先,操作系统的现状不在于国内没有能力开发国产操作系统,而是对应的生态以及产品兼容存在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和大家息息相关的大多数工作 娱乐 软件都有Windows或者Linux版本,这些在国产操作系统上如何兼容以及性能,功能能否达到用户的需求是个问题。
国产操作系统迟迟不能推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未来如果能像移动终端那样慢慢的打破系统兼容的问题,那对于一些国产系统的普及推广必然大有好处。
对于国产操作系统还是不要抱有希望了,现在虽然高喊需要做自己的系统,高喊我们不能被美国卡脖子,高喊我们需要技术更新,我们需要创新。单单是喊着口号一点事情都没有做,一些公司还专门以这类所谓科研来套取国家财富。很无耻,也很无奈。
国产系统现在面临自主研发最大的瓶颈不是资金和人才,而是缺少顶尖的领导者和顶尖管理人才。在我们国家太稀缺这种人才了,相反在印度移民群体中有非常多的顶级人才在美国硅谷,他们很多人扮演着顶级管理人才的角色,如谷歌CEO还有微软CEO都是印度移民。
我们国家在两弹一星计划中就有很多个顶级的人才在美国回来,如著名的钱学森。在我们国家不缺非常厉害的技术人才,他们往往能把科研做得淋漓尽致,但我们却很难培养一个顶级的管理者,如我们国家的技术出身的雷军,百度的李彦宏,360总裁周鸿祎等他们都是中国少有的技术型管理人才,但是他们没有去做系统。老一代人已经成功,新一代人还没能接班!
随着近期华为鸿蒙系统的上线,国产系统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仅限于有限的应用范围,毕竟一个公司不可能完全促进整个国家的 科技 进步的,华为鸿蒙系统更多是应用领域,移动领域的系统,而不是像Windows或者iOS面向消费者,开发者的作为全功能的应用。
谢谢阅读,欢迎留言哦
肯定是问题,除了国家,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也应该支持国产操作系统(哪怕有些不如意)
关建是你用不用,而不是翻身不翻身。你不用它,何来翻身之说。
中国科技“卡脖子”具体是在哪些领域?如何突破这种困境?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中国科技中遇到了“卡脖子”问题,引发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热潮。各领域涌现出许多寻求创新和突破的优秀企业家。他们面对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突破的?
围绕这个话题,在钛媒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共同主办的“2020 T-EDGE全球创新大会”上,钛媒集团联合创始人刘向明与嘉宾们展开了“前沿科技大赛”圆桌对话。与会嘉宾包括瑞思新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教授谭,山书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中国-浙江高速铁路轴承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执行官葛冬冬
“你现在学习的领域的难点在哪里?”圆桌会议开始时,钛媒集团联合创始人刘向明向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教授、锐思核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谭提出了这个问题。谭张西说,他是一个芯片制造商,采用第五代开源指令架构。从国际上来说,他未来可以与英特尔和arm竞争,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缺乏足够的人才,包括缺乏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耐心。
他说,做芯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在技术上,在教育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另外,芯片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产业链,在一个国家很难完成。“现在一些高校的学生开始学习半导体专业。这是好事。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规律。中国芯片也会像西方一样发展成熟。我们刚刚处于爆发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积累,相信很多公司都会爆发。”
他认为,基于中国的市场容量和人口基础,中国有机会建立一个与美国硅谷竞争的芯片产业。和谭一样,山书科技的联合创始人CSO葛冬冬也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匮乏。他说,公司特殊领域的工业软件本身就是一些特定领域和子领域的高端软件竞争。需要对数学和这个领域有更多了解的综合性人才,之前在国内积累的比较少,所以人才匮乏。
“目前,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已经在JD.COM、滴滴、华为、顺丰等公司得到应用,包括中国航天、国家电网和东华能源。带来的思路是国内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紧迫感,比如BAT也开始研究这方面的软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他说。高铁在中国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但弧焊机、芯片、高铁轴承这三大部件还没有国产化。
据热诺基金董事长、中国-浙江高铁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文诺介绍,高铁轴承作为核心部件之一,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研究它们是慎重的。在中美贸易战之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大山还是来自垄断利益。“但是,现在全国都在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这座山自己断了,发改委和各大部委都在积极督促我们更快地完成这个任务。疫情发生前,在浙江省人事厅的帮助下,我们与欧洲的世界顶级专家和日本的世界顶级专家达成了合作共识。但由于这次疫情,这次合作被大大推迟了。”
第一,判断科技分界点,每一项新的材料技术的培育和发展往往需要3-1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要分清这个节点,进入下一个生命历程,才敢投票。
第二,新材料往往涉及原理、材料、器件、系统应用等。,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需要投资者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现有的很多基础技术都面临着跨界攻击,哪个频段适合加工哪些材料需要从物理深度角度来看,极具挑战性。
另外,新材料周期很长,持续后分红周期很短,需要资金的耐心。“现在圈内流行一种说法,叫耐心资本。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势。现在这个领域的前期投资已经可以把投资周期放在8-12年。我们10岁了。其实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她说。
各个领域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时间计划是什么?
“每个人阶段的目标是什么,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第二轮对话,刘向明把这个问题抛给在场的嘉宾。谭张西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也层出不穷。在自己的领域,他要针对具体场景,根据积累的客户经验,完成具体领域的芯片应用。从开源生态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在短期内3-5年内完成具体领域的布局,首先是物联网、物联网等新的终端领域,长期来看希望在5-10年内构建一个可与英特尔媲美的生态系统。“我也是国际开源基金会的董事。未来3-5年内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进行国内替代。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命令架构和一个CPU的成熟是20年左右。”他说。
国内解决方案是中国需要突破的“瓶颈”项目之一。经过三年的研发、试错、迭代,2019年,山书科技正式发布了“COPT数学优化求解器”。在葛冬冬看来,要达到世界级水平,还是需要2-3年的苦心研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走过了6、7年人们走过30年的路,这个发展速度也很好。”葛冬冬总结道。
在新的物质投资轨道上,蒋孝严也有自己的投资计划。她认为,现在是新材料技术的爆发期,包括石墨烯、碳化硅、氮化镓等领域的良好投资机会。现阶段,公司已投资新半导体、航空航天、军工专用金属材料布局,五年时间培育出各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在计算技术和交叉学科的融合中,新材料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从一些更加一体化的发展和缓慢的上游来看待基础领域的技术创新。”她说。
应加强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仲裁员陶景洲也参加了前沿科技大赛圆桌对话相关议题的讨论。陶景洲律师从业35年,在处理商业合同纠纷和国际投资仲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我国科技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对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宽容。但在国内创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违约和侵权成本太低,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山书科技的葛冬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在圆桌对话中,他提到公司曾经有一款工业互联网产品,就在发布的第二天,就被一家巨头公司使用。朋友告诉巨人,已经建立了内部项目专门做类似的软件。所以葛冬冬认为,制作核心工业软件需要采取一些极端的保护措施。“有些核心员工甚至不敢出现在公司花名册上,怕大公司一直盯着你,让他们合作开发。这是没有办法的,不然你可能会失去一个人,整个产品都没了。”
陶景洲进一步指出,科技前沿的较量无非是自己研发或引进技术。过去,中国收购了很多高科技公司,但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高科技产业的出口有限制,欧盟增加了所谓的互惠原则,影响了中国企业未来的科技发展。
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法律保护根本不是特别重要,这方面的成本很小。“有一次,美国硅谷一家公司的技术被抄袭。我们代表这家公司提起诉讼,因为我们投保了诉讼风险。最后,我们向这家公司提起了800多万美元的诉讼。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打破美国垄断!鸿蒙取代不了安卓,但却能颠覆未来的生活
在经受了美国一轮轮制裁之后,华为终于正式发布了鸿蒙系统。在鸿蒙系统面市之前,外界有许多猜测和质疑。更多的人认为华为的鸿蒙系统只是在被美国卡脖子之后的无奈之举,只是一个安卓系统的替代方案。
但实际上,鸿蒙要直接取代安卓系统,成本太高,也不现实,更没必要。前沿 科技 的发展靠的不是复刻,而是创新。华为实际上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它的目标不是眼前对手的操作系统,而是定义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就是:万物互联。那么问题来了,万物互联到底是什么?鸿蒙又要如何实现它呢?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很多设备和仪器。如今普通人家里至少都会有电脑,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饭煲,微波炉,洗碗机,蒸烤箱等家电,再加上随身携带的手机,手表。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设备之间都是相互分离,且使用的系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设备时,都需要通过使用说明书来进行操作。
我们如果要打个 游戏 ,要么用手机,要么用电脑。但很多人家里最大的屏幕就是电视,要是把手机或者电脑投到电视上,操作麻烦,更关键的是有延迟,用户体验非常不好。同样地,如果我们要用用手机操作家里的其他电器,也很费劲,目前的解决方案是让家里的电器与wifi相连,再用手机APP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非常不智能。
举个例子,你想要蒸烤箱做一个菜,你需要手机搜索做菜的菜谱和做菜的流程,然后上菜市场去买菜,回到家之后,把菜弄好放到蒸烤箱中,按照说明设置时间。整个过程非常繁琐,甚至会劝退很多原本就不是很想做饭的人。
于是,就有人想,如果能让手机和所有的设备高效地互联。同样是做菜,蒸烤箱根据菜谱,直接下达指令给手机中买菜的APP,进行买菜下单送到家中,并在我们回到家里后,提示做饭,我们根据菜谱把菜弄好,放入烤箱,烤箱就根据菜谱自动设置好时间,菜做好后又会向手机发通知,整个过程,我们只需要洗菜和把菜放入蒸烤箱,剩余都不需要操作,岂不是大大节约了时间。这也更加智能化,万物互联的方式也被 科技 巨头们认为是未来人类生活的方式。
不过,如果要让手机和自己所使用的的所有设备互联,就会有许多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通信技术,第二个障碍就是低延迟且高效的万物连接。
在4G时代,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接入到网络中的设备数量只要超过2000台,就很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所以4G时代是不允许我们实现万物互联的。而到了5G时代,同样是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备的数量就可以提高到100万台。
因此,在 科技 行业有个共识,未来可以通过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现人和物,物与物之间的广泛连接,使用通过互联网把万物都连接起来,实现任何时间,地球,人,物,机的互联互通,构建起来的这个“网”也被叫做: 物联网 ,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
5G只是解决了通信技术的问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还需要设备之间低延迟的高效连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第一点就是让所有的设备共用一套系统。谷歌,苹果都在试图提供解决方案,其中谷歌推出了“Fuchsia OS”系统,这个系统目前还不是很成熟。而华为推出的则是鸿蒙系统。
从目前来看,华为的鸿蒙系统要比谷歌的“Fuchsia OS”系统走得更远一点。除此之外,华为还提出了互联的方式,对于用户而言,只需要轻轻地让手机和其他设备碰一下,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同时延迟也做到了很低的水平,大概只有10毫秒。未来,鸿蒙的开发团队还要尽可能地降低这个延迟速度。在这个方面,鸿蒙是要领先于对手的。
因此,鸿蒙系统的对手实际上不是安卓系统,它们压根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不过,华为的对手,目前来看依然还是谷歌和苹果,而他们在争夺的是谁将最终定义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底层逻辑。微软完成了PC时代的操作系统,使得微软在PC时代成为了绝对王者。
苹果和安卓完成了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使得它们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绝对王者。
在前两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始终没有中国企业参入到战局,更不要说有任何的成果,中国企业一直都在硬件方面做得很好,拥有不少世界头部手机厂商,但软件始终是个软肋,很容易被卡脖子。
而如今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万物互联的时代,华为可以说是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过,现在还属于万物互联时代的早期,我们还无法知道最终谁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王道。不过,希望在接下来的这场变革中,鸿蒙系统乃至中国其他 科技 企业能够最终夺得一席之地。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打破外国物联网垄断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关于如何打破外国物联网垄断的相关内容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