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联网>>物联网->物联网发送数据如何接受(2023年最新解答)

物联网发送数据如何接受(2023年最新解答)

时间:2023-12-21 本站 点击:0

导读:本篇文章首席CTO笔记来给大家介绍有关物联网发送数据如何接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物联网体系结构如何,是用什么协议和标准,如何收集、处理、发射、接收信息?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扩展到了任其用户端延伸和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整个结构可分为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两部分。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两者通过RFID空中接口通信。读写器获取产品标识后,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通讯方式将产品标识上传至信息网络系统的中间件,然后通过ONS解析获取产品的对象名称,继而通过EPC信息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得产品信息的各种相关服务。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都会借助internet的网络系统,利用在internet基础上的发展出的通信协议和描述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联网是架构在internet基础上的关于各种物理产品信息服务的总和。从应用角度来看,物联网中三个层次值得关注,也即是说,物联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二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如图2.4所示,它主要由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17]。

图2.4 EPC系统的构成图

(1)EPC编码标准

EPC编码是EP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体及实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代码化,通过统一并规范化的编码建立全球通用的信息交换语言。

(2)EPC标签

EPC标签是装载了产品电子代码的射频标签,通常EPC标签是安装在被识别对象上,存储被识别对象相关信息。标签存储器中的信息可由读写器进行非接触读/写。

3.2 EPC系统特点

(1)开放的体系结构

EPC系统采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刀又TERNET网络系统。这就避免了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还有利于系统的增值。梅特卡夫(Metcalfe)定律表明,一个网络大的价值是用户本系统是应该开放的结构体系远比复杂的多重结构更有价值。

(2)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互动性

EPC系统识别的对象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实体对象,因此,不可能有那一种技术适用所有的识别对象。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射频识别技术标准也不相同。所以开放的结构体系必须具有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交互操作性。EPC系统网络建立在INTERNET网络系统上可以与INTERNET网络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

(3)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EPC系统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可在不替换原有体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系统升级。整体的EPC网络操作依赖于RFID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的介入,使产品信息有效的传播。安装在不同需求链环境的解读器可以读取标签中储存的产品数据。因此供应链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检查、更新或者交换信息。

3.3 EPC编码编码标准

EPC码是新一代与EAN/UPC码兼容的编码标准,在EPC系统中EPC编码与现行GTIN相结合,因而EPC并不是取代现行的条码标准,而是由现行的条码标准逐渐过渡到EPC标准或者是在未来的供应链中EPC和EAN.UCC系统共存。EPC中码段的分配是由EAN.UCC来管理的。在我国,EAN.UCC系统中GTIN编码是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分配和管理。同样,ANCC也即将启动EPC服务来满足国内企业使用EPC的需求。

EPC码是由一个版本号加上另外三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其中版本号标识EPC的版本号,它使得EPC随后的码段可以有不同的长度;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P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

第四章 物联网在家庭中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后我们社会面临的现状将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在照看自己小孩的同时,还要照看2~6对老人,这就为全社会出了一个难题。每家都雇保姆,显然不现实;那么,只能通过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了,靠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质、方便家庭与外界的信息交互、用传感节点感知家里发生的情况等,这就为家庭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物联网的概念正大行其道,也使人们看到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物联网大部分却停留在概念阶段,真正规模应用还有待时日。家庭区域相对狭小、需求比较明确,最有可能优先实现物联网的应用。它不只是现代家庭现实的需要(照看老人、孩童),更是人们日益增强的家庭安全

4.1家庭物联网应用领域

寒冷的冬季,供暖系统使北方城市家庭充满温暖,而当白天大部分人离家上班的时候,空空的房间仍温暖如春。我们需要一个智能化的供暖控制系统。在生产安全领域,在食品卫生领域,在工程控制领域,在城市管理领域,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人们的娱乐活动中,都需要建立随时能与物体沟通的智能系统。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相互间的沟通和对话。在电度表上装上传感器,供电部门随时都可知道用户的用电情况,实现用电检查、电能质量监测、负荷管理、线损管理、需求侧管理等高效一体化管理,一年来降低电损。在电梯装上传感器,当电梯发生故障时,无需乘客报警、电梯管理部门会借助网络在第一时间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去现场处理故障。

4.2发展历程

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被提出,10年间,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究。物联网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机、主机的联网,第二个阶段是台式机、笔记本与互联网相联,第三个阶段是手机等一些移动设备的互联,第四阶段是嵌入式互联网兴起阶段,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设备,包括洗衣机、冰箱、电视、微波炉等都将加入互联互通的行列,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物联网”。

对于互联网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黄金时代,这段时间出了一个知名的人物——鲍勃•卡恩(BobKahn),他被人们称为互联网之父(被赋予同样称呼的人还有好几个)。在为互联网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他也非常有远见的为另一个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项目——分布式传感网(DistributedSensorNet,简称DSN)——做了奠基。在那个年代,传感器远比我手上的这个大得多,要用一辆卡车来拉。这么大的传感器作为一个个节点组织在一起,通过微波彼此相连,就组成了传感网。

庞大的传感器在体积方面跟不上人们对其功用上的期望,于是研究者们就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它做得小一点、再小一点。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智能微尘”(SmartDust)这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出现了,提出者是KrisPister,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这一概念认为可以将计算和通讯集成在约1~2平方毫米的超微型传感器中,用以对周围环境的参数进行探测。其核心的成分是微电机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简称MEMS;这个概念在当时引起非常大的轰动),该系统中可以集成很多和机械有关的传感器。

当时KrisPister这批人有一个幻想——在蒲公英上面悬挂一个传感芯片,蒲公英飞到哪里就探测哪里的信号,再把信号传递回来。虽然只是一个假想,但当时真有科学家信心百倍地投入其中,并且还把所需的数据算出来了。比如有空气动力学专家计算出了芯片应有的重量等等。在200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真做出了这种理想中的芯片雏形,比米粒还小,可谓“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他们送给了我一个,当时我还精心包装了一下。可惜最近找不到了,特别遗憾。倘若芯片里面还有电留存的话,说不定我就能通过网络定位到它的“安身之所”了。

在这一时期,有三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传感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KrisPister为代表,他们提出了“智能微尘”理论),另外两个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们提出了“微无线技术”)和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PARC)。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团队主要由我带领,我们做的是传感信息处理和“智能物质”(SmartMatter),希望能把计算、微电机系统放到物理世界中,与“智能微尘”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自本世纪初以来,对于传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很多学校和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开始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有许多新兴公司借此东风异军突起。将传感器连接成“网”或“系统”,就成了传感网。除了传感网以外,类似的概念也相继提出,比如“CyberPhysicalSystem”和“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相较而言,IOT的概念在提出的初期更接近于日常生活,比如常见的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就是它的一部分。

关于传感网和物联网的历史,若从大的传感器开始算起,传感网诞生至今应有30年了;而若从微传感网(MicroWirelessSensorNetwork)来说,应该仅有15至20年:微传感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期的人们刚刚提出“微电机系统”的概念,试图把传感器和计算机处理和通讯全部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即“智慧微尘”。

其实传感器的历史,归结起来就八个字——从大到小,以点到面。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要想让传感器真正“飞入寻常世界中”,它必需在体积、造价、能耗等方面进行“瘦身”,这样它才真正能够进入到物理世界。

然而,造型的缩小并不是传感进入生活的唯一条件,还需要互联网技术的配合以实现从点到面的网际联系。就IP地址而言,物联网应采用IPv6(IPv4必然不够),它有128位两进制的IP网址数,这相当于给世界上的每个沙粒都赋予了一个 IP地址。唯有当所有的物体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IP的时候,物联网才能真正实现。总而言之,物联网的实现需要这两方面的相辅相成:一是利用微处理技术(micro-fabrication),提高集成度;其二是运用IP技术,以提供足够丰富的网址。

4.3面临的问题

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存在很多问题。1、进入门槛较高,一般一次性投入要1、2万元,这就大大限制了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购买需求。2、功能华而不实,很多都是遥控个灯光、音响,需求跟投入不成比例。3、生搬硬套,将原来很多工业上使用的东西直接照搬到家庭里,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适合家居生活需要。4、很多智能家居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东拼西凑,组成个系统就推广,导致成本增高、企业竞争力下降。

RFID超高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项目的应用只是试点,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也没有在供链上应用。比如,只在某一个仓库里应用,或只在生产线上应用。应该说,这些试点项目全

都属于闭环状态的应用,在供应链上串起来应用的案例国内还没有出现。

物联网发展潜力无限,但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过程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标准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首先是技术标准问题。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关系着物联网物品间的沟通。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其次是安全的问题。物联网中的物品间联系更紧密,物品和人也连接起来,使得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何实现大量的数据及用户隐私的保护,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协议问题。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物联网核心层面是基于TCP/IP,但在接入层面,协议类别五花八门,CPRS、短信、传感器、TD-SCDMA、有线等多种通道,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基础。

第四,终端问题。物联网终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入等功能,且不同行业需求各异议,如何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对运营商来说的一大挑战。

第五,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就需要一个地址。物联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资源即将耗尽,那就需要IPv6来支撑。IPv4 向IPv6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物联网一旦使用IPv6地址,就必然会存在与IPv4兼容性问题。

第六,费用问题。目前物联网所需的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高,若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花费自然不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考虑。

第七,规模化问题。规模化是运营商业绩的重要指标,终端的价格、产品多样性、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地用户规模产生影响,如何实现规模化是具有待商讨的问题。

第八,商业模式问题。物联网在商业应用方面的业务模式还不是很明朗,商业模式问题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第九,产业链问题。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单体形式存在。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大难点必须解决: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物品的监控和追踪。

实现物联网,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等存储体,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设备和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已有的事实均证明,在现阶段,物联网的技术效率并没有转化为规模的经济效率,目前的所谓物联网应用也没有一个在商业上获得了较大成功。例如,智能抄表系统能将电表的读数通过商用无线系统(如GSM短消息)传递到电力系统的数据中心,但电力系统仍没有规模使用这类技术,原因在于这类技术没有经济效率。

物联网的关键在于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及传输数据计算等领域,包括“云计算”、无线网络的扩容和优化等均是物联网普及需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才能使数以亿计的种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从目前国内产业发展水平而言,传感器产业人水平较低,高端产品为国外厂商垄断。

物联网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如果对楼主有帮助,给个采纳好不,谢谢啦

“物联网(IoT)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算设备,机械和数字机器,物体,动物或人类的系统,它们具有唯一的标识符,并且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而不需要人与人或人 电脑互动“。

- 物联网议程上的“物联网”。

仍然不知道物联网系统如何运作?

我不怪你虽然快速的Google搜索将会提供大量的文章和帖子,解释物联网是什么以及其许多潜在的好处,但是并没有明确物联网系统如何实际运作。

作为Leverege的业务发展总监,我经常发现自己澄清那些非技术性的人。所以,作为一个非技术性的人,我自己(在布朗,我是哲学专业),这里是一个以简单的非技术术语解释的物联网。

物联网解释

完整的IoT系统集成了四个不同的组件:传感器/设备,连接,数据处理和用户界面。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每个组件及其功能。

1)传感器/设备

首先,传感器或设备从他们的环境中收集数据。这可能像温度读数一样简单,或者像完整的视频馈送一样复杂。

我使用“传感器/设备”,因为可以将多个传感器捆绑在一起,或者传感器可以作为不仅仅是检测事物的设备的一部分。例如,您的手机是具有多个传感器(相机,加速度计,GPS等)的设备,但您的手机不仅仅是传感器。

然而,无论是独立的传感器还是完整的设备,在第一步中,数据是从环境中收集的。

2)连接

接下来,这些数据被发送到云端(什么是云端),但它需要一种方式才能到达!

传感器/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到云端,包括:蜂窝,卫星,WiFi,蓝牙,低功耗广域网(LPWAN),或通过以太网直接连接到互联网。

每个选项在功耗,范围和带宽之间进行权衡(这里是一个简单的解释)。选择哪个连接选项最好归结于特定的IoT应用程序,但它们都完成了相同的任务:将数据传输到云端。

3)数据处理

一旦数据进入云端,软件就可以进行某种处理。

这可能非常简单,例如检查温度读数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或者也可能非常复杂,例如使用视频上的计算机视觉来识别物体(如您家中的入侵者)。

但是,当温度过高或者家中是否有入侵者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用户进来的地方。

4)用户界面

接下来,这些信息以某种方式对终端用户有用。这可能是通过对用户的警报(电子邮件,文本,通知等)。例如,当公司的冷库中的温度过高时,文字提醒。

此外,用户可能有一个允许他们主动登录系统的界面。例如,用户可能想要通过电话应用程序或网络浏览器检查他们家中的视频馈送。

但是,并不总是单向街道。根据IoT应用,用户也可以执行动作并影响系统。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远程调节冷库中的温度。

并且自动执行一些操作。而不是等待您调整温度,系统可以通过预定义的规则自动进行。而不是只是打电话给你提醒你一个入侵者,物联网系统也可以自动通知有关当局。

概述 - 物联网系统如何运作

IoT系统由通过某种连接与云“通话”的传感器/设备组成。一旦数据进入云端,软件就会处理它,然后可能决定执行一个动作,例如发送警报或自动调整传感器/设备,而不需要用户。

但是如果需要用户输入,或者用户只需要在系统上登录,用户界面就可以这样做。然后,用户进行的任何调整或操作都将以相反的方向通过系统发送:从用户界面到云端,并返回到传感器/设备进行某种更改。

【国脉独家】反思物联网:物联网的真正突破是如何管理数据传输

它对我的哲学爱好和工程的优雅感都极具吸引力,数十亿美元设备的前景在于:它们彼此之间无缝对接,允许物联网脱离集中指挥和控制,而不用充分利用梅特卡夫定律,通过更广阔的互联互通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真正的对等通信不是完美的民主--这是毫无意义的杂音。在物联网内,网络边缘的设备之间没有必要相关联--因为它们的信息价值为零。这些设备具有简单的发送和接收需求:每小时也许只分享几个字节的数据在轴承温度和供应柴油发电机组的燃料需求上。因此,它们肩负协议栈、处理和存储信息,让真正的对等网络完全是资源浪费,造成了更多失败、管理和配置错误乃至黑客入侵的风险。

话虽如此,显然传输数据发往边缘设备或从边缘设备发出数据是有必要的,一个真正通用的物联网的突破在于,利用逐步提升的智能化程度和网络覆盖能力来管理数据的传输。

从概念上说,一个非常简单的三层模型就足够了。有些简单的设备处在网络边缘,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发送或接收少量的数据:采用一定数量的协议无线传输,经由电线网络,或者被直接连接到一个更高级别的设备。这些边缘设备只是线性调频它们的数据位,或收听径直朝它们的线性调频脉冲。

因此,如果终端设备不能够适应协议的智能化,它必然停滞于某个地方。某个地方的主要元素是二级传播子节点,这在技术上有点像我们都熟悉的网络设备,但它们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传播者倾听从不同设备处线性调频脉冲而来的数据,根据传输箭头(向设备或从设备)这一套简单的规则,传播节点决定如何播放这些线性调频脉冲内容到其他传播节点或更高级别的集成设备,这些我将马上谈论到。

为了扩大物联网的规模,这些传播节点必须具备很高的洞察力和自我组织能力。他们将识别所在范围内的其他传播节点,设置简单的路由邻接表,并可能发现到达匹配集成器的路径。我已经先于无线网状网络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拓扑算法是复杂的,但需要交换的数据量小。

删除和优化节点是传播节点的重要功能之一。往返终端设备的线性调频脉冲也可以与其它通讯方式组合,朝传输箭头的一般方向发送。物联网在我看来,传播者是最符合对等网络传统观念的物体,但他们所提供的代表设备和系统集成商的网络,位于高于和低于自己的级别。任何标准的网络协议都可以使用,所以传播节点将在不同的网络(例如电源线、蓝牙、无线个域网或WiFi网络)之间执行重要的翻译、转换功能。

集成功能是线性调频脉冲从数百到数百万的设备进行分析和采取行动。它也在设备间发送自己的线性调频脉冲获取信息或设定值--当然,这些线性调频脉冲的传输箭头指向设备。集成功能也包含了各种输入,从大的数据到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对天气预报的喜好。

集成功能是人之于物联网的接口。因此,它们将被建立来减少一段时间内收集的无法估量的数据,化繁为简到一组简单的警报,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由人类消耗的数据报告。另一个方面,通过偏压装置来操作某些所需的参数,它们将用于管理物联网。

使用如集群和避免这般简单的概念,并综合调度和决策集成功能内的过程,它要求物联网运作透明,且无需人工干预。一个普通家庭就可能需要一个集成功能,用来操作一个智能手机、电脑或家庭娱乐设备。集成功能可以扩张到一个巨大的全球性企业,例如用来跟踪和管理整个公司范围内的能源使用。当牵涉到包装和交付产品,一些物理设备将进行功能组合。传播节点联合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才有产生意义,其他组合也能发挥效用。但这儿最重要的概念是:一切有量度的网络交付在有需要时去替换对等网络的观念。

在物联网中,我们需要一个劳动分工(类似蚂蚁和蜜蜂群落),以便不需要接收和发送的设备只接受它们需要的网络信息量。

是的,一个相对较小的数目(亿万)的更复杂的设备会连接到物联网。

昆仑海岸的物联网RFID是怎么传输数据的啊?

昆仑海岸RFID温度标签,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将信号发送给手持接收端,可直接和上位机传输数据。目前可免费试用本产品 。

MQTT 基本认知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 ,表示的是可以把一些带某些传感器的设备(终端),接入到互联网的行为。

通过互联网连接这些设备,这些设备就能够互相协作。

而 MQTT 就是这些设备之间数据通信的一个基于 TCP/IP 的协议。

每个终端都和实现了 MQTT 协议的代理/服务器相连。

通过 published MQTT 代理服务器的某个 主题 发送数据。

通过 subscription 从 MQTT 代理服务器获取自己订阅的 主题 数据。

MQTT 协议是一种轻量级的、灵活的网络协议。并且非常适合 IOT 的场景。

大多数开发人员已经熟悉了 HTTP WEB 协议。那么为什么不让 IOT 设置链接到 WEB 服务?

设备可以采用 HTTP 请求的形式发送数据,并采用 HTTP 响应的形式从服务器获取数据,接受更新。

因为对于 IOT 的设备来说,这种 主动请求-- 被动等待应答的 数据传输模型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那么,MQTT 为什么如此轻便且灵活?MQTT 协议的一个关键的特性是 发布/订阅模型 。它将数据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分离。

一个设备终端既可以是数据的发布者 (published) 也可以是数据的订阅者 (subscription) 。

一个设备如果要发布数据,只需要往代理服务器中 相应的主题发布数据内容即可。

一个设备如果需要接受到数据,只需要在代理服务器中, 提前订阅自己需要关注的主题即可。

MQTT 最基本的体验,就是使用 mosquitto 。

Mosquitto是一款实现了 MQTT v3.1 协议的开源消息代理软件,提供轻量级的,支持发布/订阅的的消息推送模式,使设备对设备之间的短消息通信简单易用。

它可以理解成一个 MQTT 的代理服务器。

基本步骤如下:

安装成功截图

使用 brew services start mosquitto 启动 MQTT 服务

运行截图

然后再打开另外两个终端窗口,模拟两个IOT设备。A 订阅 MQTT 服务。B 向 MQTT 的服务发送数据。

A订阅当前MQTT的某个服务。

B向 MQTT 服务器发布(published) 数据。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A控制台里看到由 B 通过 MQTT 服务发送的数据了。

基本流程图

控制台 A 向 MQTT 服务器订阅 dw/demo 服务,并被动的等待 MQTT 服务器返回数据。

控制台 B 主动的向 MQTT 服务器的 dw/demo 服务发送 published 数据,之后。服务器会主动向事先订阅了 dw/demo 的终端分发此消息。

MQTT 是一种链接协议,它指定了如何组织数据字节并通过 TCP/IP 网络传输它们。但实际上,开发人员并不需要链接这个链接协议的具体细节。我们只需要知道,每条消息都有一个命令和数据有效负载。该命令定义消息类型(比如 CONNECT 消息或者 SUB SCRIBE 消息)。所有的 MQTT 库和工具都提供了直接处理这些消息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自动填充一些必要的字段(在数据包的对应字节填充),比如消息和客户端 ID。

首先客户端发送一条 CONNECT消息 来链接代理。CONNECT 消息要求建立从客户端到代理服务器的链接。

CONNECT 命令的基本参数

当客户端向代理服务器发送一条 CONNECT 命令之后,服务器会调用 CONNACK 命令,告知服务链接的状态。

CONNACK 命令的基本参数

当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连接之后,客户端就可以向服务器订阅某些主题的。(发送一条或多条 SUBSCRIBE消息 )。

表明当服务器接受到其他终端推送的此主题数据时,服务器会默认发送给它。

SUBSCRIBE 参数列表

当客户端成功的向服务器订阅某个主题之后,服务器会返回一条 SUBACK 的消息,其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 returnCode 参数。

SUBACK消息参数

returnCode : 值 0 - 2 ,表示成功订阅,并返回这个订阅消息的 QOS。值 128 : 订阅失败。

既然客户端可以向服务器订阅某个主题,当然也可以取消订阅。

与 SUBSCRIBE 订阅命令相反的命令是 UNSUBSCRIBE 取消订阅命令。

此命令非常简单。只有一个topic(主题)参数。

上面讲的是订阅,订阅是需要有消息从服务器发送过来的。但是服务器本身基本不产生数据,那数据从何而来呢?

通过另外一个客户端执行 PUBLISH 命令,往代理服务器发送数据。并最终通过代理服务器将数据传递给订阅了此服务的客户端。

PUBLISH 消息参数

对于 MQTT 的一张基本理解图

基本流程图:

最后总结

参考资料: 初识 MQTT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联网发送数据如何接受的相关内容解答汇总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欢迎分享给更多关注此问题的朋友喔~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IOT/48779.html